蜡染历史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苗族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传说在古老古代一有个姑娘生得十分聪明伶俐。一天,她去坡上种棉花,看见一只蝴蝶翩翩地在面前飞舞,她突然想到:苗家姑娘的衣裳为什么老是青的、蓝的?要是能象蝴蝶样有件美丽的花衣裳穿,那该多好呀!于是姑娘停下锄头唱道:“妹榜呀妹留,贾说你生人,生下就不管,穿起花衣裳,到处飞去逛,只顾自己好,儿女谁抚养?今天我讨你,送对花翅膀,女儿要打扮,象你样漂亮。”那时候的蝴蝶会讲话,它唱道:“姑娘呀姑娘,妈妈生下人,天地来抚养,如今已长大,该仔细想想;人拿脚走路,我飞靠翅膀;要是送给你,我怎好去逛?我就会死亡!”姑娘很生气,问道:”你究竟送不送?”蝴蝶说:“实在不能送。”好!等我捉住你,看你还敢说不送!”姑娘说着,一把逮住了蝴蝶,并且就要动手撕下它的翅膀。蝴蝶急了,哀求道:“我的好姑娘,求你别动手,我愿教你做花衣裳穿。”说着用翅膀在姑娘的衣襟上噗腾腾地拍打了几下,便印上几团美丽的图案花样,蝴蝶说:“你回去照着画吧,把花样画满农裳,你就比我更漂亮啦!”
姑娘把蝴蝶放了,欢欢喜喜地回到家里,求阿爸去河沙坝拣来许多五颜六色的石子,求阿妈把各色石子敲成粉末,求阿姐用米汤调成颜料,她就照着蝴蝶妈妈送给的花样,用心画呀画呀,画了七天七夜,画成两件十分鲜艳的花衣裳,她穿一件,阿姐穿一件,人人见了都喷喷称赞,“啊晴晴,好漂亮,好漂亮!”于是争先恐后地来学画花衣裳。
可是画成的花衣裳经不得日晒雨淋,更不能下水洗涤,因此过不多久,人们的赞叹声没有了,同时都不愿白费功夫来学干这个活计了。这时姐姐抢白妹妹道:“蝴蝶骗了你,你骗大家哩:”妹妹并不灰心,她唱道:”阿姐呀阿姐,暂时别理蝴蝶,我们来想个办法,叫花衣永不掉色。”妹妹冥思苦想,各处寻求花衣永不掉色的办法,终于感动了勤劳的蜜蜂,便飞到姑娘的窗口边唱道;“我家住在岩坎脚,风吹雨打难过活,哪个大姐救得我,教她蜡染色不脱。”姑娘不懂得什么叫“蜡染”,但“色不脱”三字却使她非常高兴。“蜜蜂!”姑娘说,“请你把‘蜡染色不脱’详细讲来听听,我叫阿爸做个杉木蜂房,把你们接回家来喂养。”
蜜蜂扇着翅膀嗡嗡地唱道:“我们会采蜡,更会酿蜂蜜;蜡用来画画,蜜用来蘸粑。”接着又把怎样取措取蜜,如何用蜡把各种花样画在布上,经过浸染,蜡画就永不脱色的办法说了一遍。姑娘听罢兴奋得跳起来,当即要阿爸钉了一只蜂箱,把岩坎脚的蜜蜂通通接回家来喂养了。
不久,阿爸收割了蜂蜜,把蜡交给姐妹二人。阿姐说:”妹呀!你体灵手巧,作画画。我染布吧!”姐妹二人经过一番操劳,染出了许多鲜艳夺目的花衣花布,不管民晒雨淋、下水洗涤,果然永不掉色。这就再次轰动了所有的苗家寨,姑娘们都来向她姐妹二人学习蜡染。自此以后,苗家妇女们最喜爱蜡染,就一代一代往下传了,而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 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当然,传说不是历史,但却能反映出劳动人们诠释文化的心路历程。

历史渊源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二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的前秦、汉时期,甚至更早。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在历史文献中有关蜡染的记载很少。《后汉书》《临海水土志》《新唐书》等虽有“染彩”“班文布”“卉服鸟章”等记述,但都没有确指蜡染,到了宋代的文献中才对蜡染有明确的说法。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后来的《贵州通志》载:“用蜡绘于布面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可见蜡染已由以蜡灌刻板印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宋代由于印花蓝布等成本低工艺简单而大量盛行,蜡染在中原逐渐消失,而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却代代传承,至今不衰。
从传世的和出土的蜡染实物看,蜡染在唐代是盛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三色蜡染、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对树象羊缬屏风”,都是唐代遗物。还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期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底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吉朴典雅、唐代的蜡缬和蜡缬纱的底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份是白色花纹,在贵州省平坝县下坝的棺材洞里,前些年出土了宋代苗族点蜡幔及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这些都是蜡染流传悠久的历史见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