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Full Post Style

印尼N种好玩的打开方式

  原标题:印尼N种好玩的打开方式

  原标题:印尼N种好玩的打开方式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 李凤荷

  记者日前参加“2016东亚—拉美合作论坛记者访问计划”,与来自澳大利亚、日韩和新西兰等媒体同行同游印尼多个地点——雅加达、日惹和巴厘岛。一群快乐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资深玩家们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对印尼的熟悉程度让人惊讶,一个澳大利亚老太太刚从雅加达周边的温泉度假村过来;一个新西兰帅哥摄影记者曾经从巴厘岛出发,经过科莫多岛,一路玩到东爪哇,踪迹遍布大半个印尼。

  如果只去巴厘岛度个海边假期,会错过很多很多,譬如离巴厘岛一个多小时船程的龙目岛,玩水更自在;科莫多岛上生长着最像龙的现存生物“科莫多蜥蜴”。巧合的是,记者在日惹婆罗浮屠附近吃午餐的地点就是一个高级别墅酒店所在地,该酒店集团提供一种高端游览方式:从日惹出发坐仿古船到科莫多岛,吃住在船上,媲美欧美邮轮。

  作为游客,在有限预算下,无法穷尽一个国家的美。但请不要局限你对一个国家的认知,这次旅行,让我认识到——印尼又点止巴厘岛咁简单!

  雅加达:周边更好玩

  通常一个国家的首都就是游客进出该国的必经之路,雅加达或许没啥好玩吧?在雅加达停留的两天,我只看到这里是一个繁华的都市。如果说要在雅加达“打卡”,我推荐用半天到老城区逛逛,那里有一个小型国家博物馆,藏品不算多,但有两个特别的监狱值得一看,一个是女监,是个地牢,里面泡上水,人必须弯曲身子才能进去;男监则在户外一处地方,地面放满铁球,专门用来拴住囚犯的脚。

  对于不喜欢大都市的人来说,雅加达周边更好玩。澳大利亚老太太说的温泉度假村原来在距雅加达3小时车程的万隆市,在那里可以看火山,可以住在火山口的温泉度假村。如果不想走太远,可以抽一天时间报个千岛湖一日游,离雅加达1小时船程已是大海中央,海水清澈,可以玩跳岛和浮潜。

  日惹:不禁想起吴哥

  从雅加达坐飞机1.5小时可到达爪哇岛中部的日惹,这是行程中最期待的点——世界上最大的婆罗浮屠建筑,这是一个以金字塔式的曼荼罗形式出现的巨大的大乘佛教遗址。

  婆罗浮屠塔位于丛林之中,攀登数百级台阶极目四眺,热带丛林连绵起伏,当时正值下午大雨将至,在暗黑天色映衬之下,婆罗浮屠塔越发灰黑沉重。公元八世纪的爪哇,强盛的夏连特(群山之王)王朝的统治者皈依大乘佛教。他们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建造了这座设计精良的石头佛塔。在10世纪,佛塔神秘消失,直至19世纪初才被人类发现。

  导游说,走完婆罗浮屠塔只需要1.5小时,离婆罗浮屠不远的地方还有普兰班南神庙,据同行的悉尼大学考古系专家说,湿婆庙在翻修时的确有参照吴哥窟,因此在日惹婆罗浮屠旅行,让人有种穿越到柬埔寨的感觉。

  婆罗浮屠日落和日出都是“到此一游”的例牌打卡点。婆罗浮屠佛塔脚下有一个酒店,酒店山上有几十栋独立别墅,从酒店也可以看日出,太阳从佛塔背后升起来霞光万道,非常优美。

  印尼的N种正确打开方式

  越野车奔驰默拉皮火山口

  吞噬婆罗浮屠的火山依然是日惹的重要旅游资源,记者参观的是默拉皮火山,2010年火山爆发导致山脚村庄数百人遇难,但游客总有一颗不怕死的好奇心,拦都拦不住。默拉皮火山提供敞篷越野车包车服务,一辆车坐3个游客,价格约合人民币200元左右,从山脚缓慢爬坡向上,经过农田和树林,最终到达火山博物馆,这里是2010年大爆发的遗址,凝固的时钟和物件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博物馆到最近的火山口行车要15分钟,曾经仿如天神暴怒大喷熔岩的火山口此刻颇为安静,周边云雾缭绕,闻不到刺鼻的硫黄味。如果碰上爱玩的司机,他们喜欢走颠簸的路,惹得女游客惊叫连连。

  冒雨看一出印尼歌剧

  国内不少旅游区都有衍生的“印象”系列,以大自然作为演出背景,成为旅游名片。日惹普兰班南神庙前也有一个类似的表演,每天晚上8点在神庙前的舞台上演《罗摩衍那》。记者当天参观婆罗浮屠,自下午起下雨不止,晚上8时,舞剧准点开始,演员们在湿滑的舞台上冒雨表演,声光电映照之下仿佛水上芭蕾。舞台后方远处就是普兰班南神庙,舞台的喧嚣更加衬托神庙的静谧庄严。

  DIY学蜡染

  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印尼蜡染,怎可以说到过印尼?记者在日惹市一个蜡染工坊学习DIY蜡染,出品胜在够粗拙,一眼知是自己作品。DIY蜡染不难,拿一方棉布,上面用铅笔先描画图案,再用形似烟斗的蜡笔一次次地反复在图案上勾勒,图案定型后再拿去染色。染色的工序由工坊工人完成,工人反复染色后经过晾干和熨斗整理,一个带有自己印记的蜡染方巾就搞掂了。

  DIY蜡染约合几十元人民币,工坊外是购物商店,体验完DiY蜡染记者也在商店里买了几块手工蜡染方巾和一件桌布,如今已经躺在自家餐桌上,每次吃饭都想起印尼。

  巴厘岛吹海风做spa

  巴厘岛不仅有数万人民币一晚的奢华酒店,更多的是库塔区一些廉价酒店,记者此行下榻的酒店在booking.com订房才283元人民币一晚,一些人来巴厘岛是“廉住贵玩”,住一两百元一晚的酒店,到宝格丽酒店喝个下午茶“打卡”,也可以赢得朋友圈的艳羡目光。

  巴厘岛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慢生活,到海边吹海风,喝杯饮料吃个餐,再在酒店做个“马杀鸡”。记者在下榻的酒店做过一个90分钟的“马杀鸡”,含税价格才61元,加上小费,一共花费75元,力道和精油都非常赞。记者应邀到库塔海滩曼迪拉酒店做了一个60分钟的spa,房间布置精致,一个小小的天井可以看到外面的大树,由于酒店位于一线位置,海浪声在做spa的时候轻柔袭来。以星级酒店的价钱来看,价格大约在一两百元,也非常亲民。

  交通贴士:

  在雅加达的一个白天,记者从市中心穿梭旧城到市政府所在地,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得交通分外拥堵,游客进出雅加达赶飞机一定要预留好塞车的时间。

  日惹是个小城市,街上有三轮车和马车,自由行客人可以尝试不同的交通工具,租一辆自行车也非常方便。

  巴厘岛的士较发达,但部分的士司机喜欢议价,不打表计费。记者从酒店打车去巴厘岛登巴萨国际机场,酒店召来的是蓝鸟的士,是当地正规经营的的士,从酒店打表去机场,行程约15分钟,收费3.6万盾。

  美食&购物:印尼炒饭名声在外,印尼餐偏甜。

  日惹和巴厘岛都属于旅游区,餐厅都摆放不少蜡染、木雕和猫屎咖啡,一般都可以打8折。

“品牌的力量 西江千户苗寨发展论坛” 在京召开

  原标题:“品牌的力量 西江千户苗寨发展论坛” 在京召开

   “品牌的力量 西江千户苗寨发展论坛” 在京召开

  2016年11月3日至6日,时尚·北京暨2016北京国际时尚生活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期间“多彩中华”体验馆将联合相关博物馆和社会企业,以消费体验品牌的形式亮相,建立一种“跨界发布+消费体验”的双向升级模式,推动博物馆文创产品进入时尚的主流领域。本次活动重点推出:一个静态展览:重点展示贵州省雷山县和丹寨县苗族的生活方式;两场动态表演:千户苗寨——雷山苗绣高级定制专场、千年窝妥——丹寨蜡染及锦鸡舞专场;多个文化体验:苗族长桌宴(观众可以现场体验苗族饮食文化)、蜡染、刺绣等。

  活动期间,还隆重推出一个学术论坛,即:“品牌的力量•西江千户苗寨发展论坛” 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年会。

  千户苗寨因苗族聚居规模之大和高度集中而得名,是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之一,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自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以其精湛的营造技艺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西江引发了各级政府以及文化界、学术界、旅游者的持续关注,尤其是在“文化扶贫”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但是,也常常会听到一些人感叹,觉得西江有点变了,变得不如之前有味道了。怎样使千户苗寨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怎样进一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挥“文化扶贫”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之前,西江千户苗寨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当然也存在一些困惑。我们希望能将这种实践上升为更有指导意义的普遍性文化事件,从博物馆、人类学、旅游业等不同的认知角度,对西江千户苗寨发展进行更为理性的思考,并将西江经验推介到中国其他地区乃至其他国家。

  一、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

  贵州省雷山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北京恒天时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西江千户苗寨博物馆

  二、会议日期

  2016年11月6日上午9:00-12:00;下午12:00-16:30

  三、会议地址:

  北京展览馆7号馆(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四、主要议程

  9:00-11:30 特邀嘉宾发言(每人10-15分钟)

  主持人:

  韦荣慧(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委会主任)

  发言嘉宾:

  1.黄清发(贵州省雷山县县委书记):西江千户苗寨的发展

  2.李晋有(国家民委原副主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江千户苗寨对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启示

  3段勇(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西江千户苗寨发展与博物馆参与

  4.成学谦(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业务一司副巡视员):扶持文化产业,增效民族村寨扶贫

  5.王军(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 从西江千户苗寨发展看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扶贫

  6.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贵州山地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论

  7.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委会副主任):千户苗寨保护与传承:走过关键十年

  8.张体斌(中国驻美大使馆原一秘):美国人对千户苗寨的认识视角

  9.杜晓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办代表、世界遗产保护项目官员、著名世界遗产保护专家):让遗产连接过去与未来

  10、罗德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乡村复兴论坛主席):如何发挥乡村保护中的商业长效机制

  11.顾久(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自我认识与他者审视的共性与差异

  12.谭安(中国民族博物馆顾问):千户苗寨——是方法,也是道路

  11:30-12:00 讨论互动

  12:00 -15:30 长桌宴体验(凭代表证体验)、参观展览

  15:30- 16:30 观看“开门见山-雷山苗族刺绣高级定制”专场发布会

  五、会议费用

  会议期间产生的交通和食宿费用自理。

贵州童工多因贫困外出打工 有时连吃盐都成问题

  原标题:他们为什么当“童工”

贵州童工多因贫困外出打工 有时连吃盐都成问题 某位“童工”此前生活的房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田文生/摄
贵州童工多因贫困外出打工 有时连吃盐都成问题某位“童工”此前生活的房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田文生/摄
贵州童工多因贫困外出打工 有时连吃盐都成问题 某位“童工”此前生活的房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田文生/摄
贵州童工多因贫困外出打工 有时连吃盐都成问题 “童工”杨某朋65岁的老奶奶在茶树丛间寻找和挖掘虫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田文生/摄

  近日,有媒体曝光,江苏省常熟市一些服装加工作坊涉嫌雇用童工。事件撕开了社会的一道伤口。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未满16周岁、本应在课堂上读书、无忧无虑地度过青春时光的孩子,站到了机器旁进行高强度的劳动?他们及其家庭是被欺骗还是主动作出的选择?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前往此次事件中部分“童工”的家乡贵州省安顺市进行探访。

  年轻人“不读书就打工”

  安顺市毗邻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是我国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之一。市内有驰名中外的黄果树、龙宫两个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拥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等美誉。

  安顺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海拔1300多米的十二茅坡就位于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上。

  当地人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十二茅坡曾是军马场的分部之一,为部队繁殖养育军马。上世纪70年代军马场被撤,十二茅坡的农业开始兴起,出现了一些致力于白芨、石斛等中药材产业的公司,还有从事禽业的公司,漫山遍野种植了茶树和烟叶。

  这片地广人稀的前军马场上,“原住民”并不多。如同工地附近经常出现打工族聚居区一样,随着各种企业的兴盛,十二茅坡也开始吸引那些偏远地区的人前来淘金。

  外乡人在这里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购买下破败不堪的房屋,自此驻留。

  杨某朋(本版图文中人物均不显示全名——记者注)是此次媒体曝光后官方解救出的“童工”之一。此前,他就随着奶奶王某英一起生活在十二茅坡某间破旧的房屋里。

  记者费尽周折找到王某英时,她正在成片茶山中的茶树丛间,蜷伏着身体,扒开茶树枝丫,在茶树的根部小心而费力地挖掘虫草。

  “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能寻找虫草。”她拿掉头顶的茶树枝说,因为大量的采掘,虫草已经难以找寻。

  “这里的虫草没有西藏的那么值钱。”她说,为了找寻到收购价为每根1.5元的虫草,需要运气,更需要劳作,“弯着腰挖半天,累得腰酸背疼”,每天能挖出三五十根,她就非常满意了。

  此前,老人一家居住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本寨乡。寨子曾被火烧了3次,“没法住了”。于是,2011年,他们迁徙到十二茅坡。

  购置“新家”花费了3万多元,几年前,老人的丈夫去世,买墓地、安葬也花了不少钱,家里由此欠下了债务。

  迫于经济压力,老人的独子杨某海——“童工”杨某朋的父亲——和妻子去福建等地打工,砍毛竹。“很劳累的体力活,下雨天还做不了,收入低,每年给家里的钱也不多,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有大事才回来。”王某英说。

  在“童工”杨某朋外出打工前,65岁的王某英带着他和他的两个妹妹留守,艰难地一起生活。

  老人说,家里一方面希望孩子多读书,“长大了成才”,另一方面,又实实在在地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杨某朋此前在邻近的鸡场中学念初一,“喜欢玩手机,管不了,孩子自己也不想读了”。

  今年春节,也就是15岁的杨某朋念完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后,一个“老板”来到他们家门口,向大人表示可以带孩子出门去打工赚钱。

  根据老人和当地民众的描述,眼看着老家和“新家”周围的年轻人都出远门去打工,长辈们似乎已经确认了“年轻人就该出去打工”的铁律,年轻人“不读书就打工”俨然成为无需讨论的固定模式,没有其他选择。至于什么年龄才能外出打工、“童工”是否违法等问题,他们并不太懂,也不在意。

  家长和孩子都有这样的认识,就很容易和前来招工的“老板”达成共识。

  当时,“招工”很快就完成了。大人主要关心两个问题,一是孩子的起居生活有没有着落,安全有没有保障,有没有谁能管教孩子让他不要学坏。对此,“老板”说,有老板管着,没事的。

  大人关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工资。双方口头约定,过年时,“老板”将孩子和钱一并送回来。

  关于工资的数额,低收入的乡亲们很容易满足,往往是“老板”报出一个价格,父母感觉“大体差不多”就成交了。

  就这样,今年农历正月,在邻居眼中“有点叛逆”的杨某朋被父母交给“老板”,“老板”承诺保证孩子的安全。随后,杨某朋便和后来出现在新闻里的“童工”一道坐车去了厂里。

  王某英和他的儿子儿媳并不认识前来招工的“老板”,之所以能产生信任,是因为有一个当地的成年人曾在“老板”那里干过两年,认识对方,“知道是做活的,不是做坏事的”。

  至于孩子到“老板”的工厂每天干什么活、有没有任务、工作的时间有没有上限等问题,“什么都没说。”老人摇摇头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孙子学习成绩不算好,自己也不想读书,“不怎么服管教,让他出去吃点苦,懂得生活的辛苦以后,再看他愿不愿继续读书。”

  这是杨某朋第一次外出打工,老人说,家里不指望他挣多少钱。

  杨某朋到了工厂后,曾给家里打过电话,但没寄过钱。他在电话中告诉老人,“别担心,吃的穿的都有,住的也不错”。

  老人带着他的两个分别念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妹妹,继续在十二茅坡留守。

  杨某朋的离开,并未显著减轻一家人的生活压力,老人仍然过得非常拮据,盼望着能在抚养两个孙女长大的间隙,能有点零工做。

  但这个65岁的老奶奶在劳动力市场上并没有什么竞争力,除了采茶,其他每天能挣几十元不等的工作都不要她。

  相比未来的规划,生活的艰辛迫使这位老人和她的家庭更重视当下怎样能活得更好。就这样,少年杨某朋离开十二茅坡,成为一名“童工”。

  “家里条件不好,儿子也想出去”

  本次被发现的“童工”中,14岁的黎某龙和杨某朋一样居住在十二茅坡,两人的房屋前后排挨着。

  黎某龙的家里摆放着一台“songli”牌电视机,其屏幕大小和15英寸的笔记本电脑差不多,此外,除了电饭煲、已不能脱水的老式洗衣机、电灯,就没有了任何电器。

  房屋的墙壁裂开了口子,石灰大片脱落,露出凹凸不平的火砖。

  对于记者的造访,黎某龙的母亲杨某妹有些不知所措,“我没进过学堂,连名字都不会写。”她风一般地跑出去,叫来自己的亲戚、同时也是邻居的熊女士和记者一起交谈。

  前些年,黎某龙48岁的父亲黎某昌在安顺等邻近地区打工,维系一家6口人的生活。今年,孩子黎某龙也开始打工后,父亲就去了福建,希望能挣得更多。

  黎某龙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16岁的姐姐黎某健现在念初三,成绩比较好,获得了奖状,希望能继续念书;10岁的三妹正在念小学三年级;8岁的四妹念一年级。

  熊女士告诉记者,杨某妹一家生活的贫困程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在她看来,这种极度的贫困,是黎某龙小小年纪便不得不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

  “就在前几天,杨某妹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碰巧有人过来收废品,她就把一个废旧的烤火炉子当废铁卖了,3毛一斤,卖了15元。”熊女士说,“她靠这15元支撑了几天,现在又没有钱了。”

  “孩子上学的时候,杨某妹会一个人吃午饭,中午从来没有见她吃过肉。”熊女士噙着泪说,杨某妹经常用一点辣椒、加上没油的野菜,就着一碗饭,冲点水,“泡着就吃了”。

  “有一次,她生病却没钱了,发烧、头疼,还晕倒了,我就借给她100元,让她到医院去看看。”熊女士说,“没想到,过了几天,她把钱还给了我,说自己在床上睡了几天,多喝开水,没去医院,病也好了。”

  在搬到十二茅坡之前,这一家子住在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猫营镇某村,因为那里的房子已经破旧得无法住人,“实在没办法了”,10多年前,一家人搬到了十二茅坡。在这个看上去能找到打工机会的地方,杨某妹希望能分担丈夫的压力。

  “老板需要零工的时候,我就去。”让她沮丧的是,没文化还得照顾孩子的妇女并不吃香——老板需要的是可以长时间干活的人,“我很难打上工,一个月能打三五天就不错了。那些老板说,‘你是带娃娃的人’。”

  46岁的杨某妹只能退而求其次,依靠传统农业补贴家用。她收割的稻谷能让一家人吃上饭,“实在没钱了也能卖一点钱”。

  尽管生活得非常节俭,但这个收入有限的家庭仍然欠下了1万多元的外债。

  债务源于购房,也因为医治孩子的病:今年上半年,三女儿黎某芊不小心摔伤了手臂,在紫云县医院治疗,花了1万多元;前年,四女儿黎某欢也曾到贵阳做过手术,花了5000多元。

  这样贫困的家庭,为什么会生育4个孩子?杨某妹称“大家都这样”——在偏僻的山乡,一带又一代的老人传递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认为多几个孩子,孩子们之间也相互有个帮衬。

  夫妇俩的收入除去日常不可避免的开支外,都用于供孩子读书。

  念幼儿园时,半年就需3000多元,他们勉力维持。到了义务教育阶段,仍需要给孩子一定的生活费,为了安全,两个女儿每半年还需要分别交纳500元和1000元的接送费。

  这些开支让这个家庭一直处于困境。“家里条件不好,儿子也想出去。”杨某妹说,自己劝过孩子继续读书,可儿子说,家境不好,自己成绩也不好,“不如出去挣点钱”。

  “我们就让他出去试一试,如果能适应,以后再说。”杨某妹说,“如果适应不了,就回家继续读书,长大一些以后,再决定是不是出去打工。”

  黎某龙在念完小学六年级后,今年开始外出打工。无论是在紫云县的老家,还是在十二茅坡的新家,几乎所有离校的年轻人都出门打工了。在残酷的生存压力面前,没有太多家庭介意孩子是否属于“童工”。

  黎某龙没有手机,每次和家里联系都要借别人的电话,如果家里打来电话,也需要打通别人的手机后,约定一个时间再拨打过去。

  电话中,黎某龙告诉家人,“老板”对他很好,吃的也可以,“有时也会抱怨,说加夜班受不了”。

  听见这样的话,杨某妹就觉得心里难受,劝孩子回来,可孩子表示,至少要坚持1年,“过年回来了再看”。

  黎某龙离开家庭的过程,和杨某朋几乎是一样的。

  “‘老板’到我家门口来,说带孩子出去打工。”杨某妹回忆说,对方提出工资为包吃管住2500元/月,家人也没有讨价还价就同意了。

  至于具体去干什么工作、每天干多长时间、必须完成多少工作量、如何保证孩子必要的休息等细节,双方并没有明确议定。

  双方也没有签订任何书面的合同,仅仅口头约定,过年时“老板”把孩子送回家,到时候把钱一并交给大人。

  为了让“老板”对孩子好一点,心疼孩子的杨某妹还给“老板”送了花生核桃,这是她当时唯一拿得出手的礼物。

  杨某妹和丈夫并不知道将自己孩子带走的“老板”姓甚名谁,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老板”还是“中介”。

  这些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父母,坚信“老板”会恪守当初面对面许下的承诺。

  在采访中,对于记者的提问,杨某妹很少清晰回答,记者只能不断地从不同侧面和她交谈,尽力拼凑出她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对于“是否相信过‘知识改变命运’”“周围有没有人通过读书考上大学而获得好的工作和收入”“是否希望复制那些‘榜样’们的人生”等问题,尽管记者用最平易的话进行了“翻译”,杨某妹仍显得茫然,没有正面作出清晰的回答。

  “没办法,要不就要饿肚子”

  记者辗转找到此次事件中另一名“童工”韦某胜家里后,听到的是同样悲伤的故事。

  15岁的韦某胜居住在安顺市宁谷镇某村,家门口就是学校,记者到访时,学校里正传出琅琅读书声。

  韦某胜79岁讷口少言的爷爷韦某华呆坐在火炉旁,炉里燃烧着他砍来的树枝,老人的背部几十年都长着一个碗大的瘤子。火炉旁还有78岁病重的奶奶——她的身体状况看上去非常差,乡邻说,她“不能动,不能讲话,坐着就不能起来”。

  韦某华共有5个儿女,目前随小儿子韦某平——“童工”韦某胜的父亲——一起生活。

  韦某华说,小儿子从未念过书,“没什么文化”,此前曾到浙江、广东等地打工,“干体力活”。今年,因为母亲病重,韦某平不敢外出打工了,只得留在家里守护母亲,偶尔去打零工。

  每一个细节都透出这个家庭的贫困:石头砌成的房子已经裂口,裂口最宽的地方,足以将手掌放进去,“要不是用棍棒撑着,可能就会垮”。

  贫穷深深地改变了这个家庭,“有时甚至连吃盐都成问题”,几年前,韦某胜的母亲决绝地离开了这个家庭。

  “虽然穷,我们还是尽量节约,想让小孩多识几个字。”韦某华盯着记者的眼睛说。

  在乡邻们看来,小学和初中阶段尽管交钱并不多,但仍有一些各种名目的费用,“还是得花钱”。而外出打工,虽然未必能赚多少钱,“但过年起码能买一件衣服”。

  部分乡亲已经听说了韦某胜成为新闻中的“童工”的事,但他们并不认为做“童工”是错误的决定,相反,是一个“不得不这么做”的决定,“没办法,要不就要饿肚子”。

  “要养活这一大家人,他父亲只能出去打工,他70多岁的爷爷还得去干农活。”乡亲们说,去年的行情是玉米每斤七八毛、谷子每斤一元零几分,老人种的所有粮食“值不了几个钱”,“现在种地基本不赚钱,年轻人还能喂牛喂马,可是他一个快80岁的老人已经不能喂牛喂马了”。

  按照这样的逻辑,乡亲们认为,在韦某胜的父亲因为奶奶的病情而不能外出打工的情况下,韦某胜成为“童工”就是在情理之中的。

  乡亲们掰着手指头介绍说,村里14~18岁的孩子出去打工的,估计有一二十人。他们并不清楚“童工”的定义,对于其中16岁以下的打工孩子的数量并没有印象,“但可以肯定,不止韦某胜一个人”。

  在交谈中,乡亲们固然并不认为“读书无用”,但对“读书有用”的观点也并不坚守。对于是否每个家庭都能承担高中、大学阶段的投入,以及“砸锅卖铁”式的投入能否必然带来体面的工作和高收入,他们并不抱有绝对的信心,“有一些大学生也挣不到钱”。因此,对于那些成绩较差、未体现出读书潜质的孩子,这些农村的父母和甚至孩子自己,都更容易放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令人担忧的状况是,“童工”家庭甚至都不认识前来招工的“老板”,也未对其身份、工作方式、管理方法等信息,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核实。

  当地有传言说,曾有“童工”误入传销行业。这样的悲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探访中,贫困是显而易见的,对很多问题的答案,却藏在每个人的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生活的贫穷、对教育投入和产出的不同理解,让孩子们离开了课桌,过早地在成人世界的惊涛骇浪中拉扯起自己并不结实的风帆。

责任编辑:康云凯

好的文创是与众不同 不谋而合

  原标题:好的文创是与众不同 不谋而合

  湖南文创设计大赛宣讲团进吉首大学好的文创是与众不同不谋而合

好的文创是与众不同  不谋而合

  吉首中黄村村民在苗绣创作。

好的文创是与众不同  不谋而合

  吉首大学师生聆听文创大赛动员讲座。本版图片均由记者袁欣 摄

  湘西出门是幅水墨画,进屋则满目“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湖南的文创资源地,首届湖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宣讲团自然不会错过湘西的吉首大学。近日,在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创新工作室,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邱志涛和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陈日红分别给师生们带去了文创大赛动员讲座,百余人听得津津有味。 ■记者 袁欣

  【现场】

  邱志涛“接地气”谈文创

  邱志涛教授从时尚用语“接地气”这一用语谈起,他用“大地之气,大地力量”引述出设计应顺乎自然。随后通过对比图片资料,以大量鲜活案例说明创意设计应将智慧与本土结合,特别通过其在“世界之星”包装大赛的获奖作品“将乐擂茶系列包装设计” 为样本,剖析了地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重要价值。演讲既生动又极具说服力,穿插案例由浅渐深,让师生们对文创大赛跃跃欲试。

  产品设计专业大四学生王盼盼坦言收获颇丰,“邱教授的很多观念让我如醍醐灌顶,思路被打开不少。”她称,湘西有很多适合文创的资源,但是报名时间即将截止,她们得抓紧时间找项目。

  陈日红从“非遗”方向启发

  非遗文创是首届湖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陈日红身为非遗研究者,他的演讲“非遗保护背景下中国手工艺的传承与振兴”就是场非遗创意启发会。

  陈日红自幼生长在湘西北洞庭湖地区的一个湖区村落,自小耳濡目染,对衣、食、住、行、用、娱、祭等民俗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种手工艺并不陌生。陈日红说,手工器物是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是艺人心与手的产物,手艺人在器物上留下的余温会传递给使用者,给人以人文关怀,“对一个民族来说,依附个人存在、靠口传心授来传承的无形文化——手工技艺是本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他是民族的发展动力和源泉。”

  陈日红透露,他从事非遗研究10多年,看尽民间艺人的窘迫,“湘西有苗绣、土家织锦、银饰、蜡染等非遗,希望师生们能借文创大赛,给这些非遗及传人带去新的生命力。”

  【答疑】

  好的文创要与众不同不谋而合

  由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联合承办的首届湖南文创设计大赛正在征集中。那么身为专业人士,在邱志涛看来,什么是好的文创产品?“我觉得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与众不同不谋而合。”

  对于跃跃欲试的吉首大学师生,邱志涛建议说,“在湘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湘西乃至国内任何一个景点,纪念品基本都是一样的,很难找到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湘西有得天独厚的基因。我们能不能做一张有特色有意思又多用途的地图?让大家摆脱手机地图。能不能把湘西有特色的东西,通过包装的手段增加情怀。”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俊对湖南文创设计大赛非常支持,“我们有丰富的文创资源,我们老师会指导学生们参加比赛。”

  相关新闻

  湖湘文物助力文创大赛

  本报11月21日讯“文创不能脱离传统文化”、“能在1000年之后被后人认可为文物才称得上是好的文创作品。”今日下午,首届湖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专家交流会省博物馆专场在夸克仓库召开,相关专家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代表汇聚一堂,畅所欲言。

  湖南省博物馆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主任李晓沙以汉代时期马王堆、唐代长沙铜官窑的文物元素为典型进行分析,“要对具有湖湘文化元素的湖南文物上进行文化创新,不能过度停留在传统博物馆文物的表面,要从文物本身入手,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故事,要以现代工业化的设计去操控、融合传统文物,从中找到设计灵感。”

  ■实习生周莉通讯员熊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