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传播

川东峡地区风箱峡崖葬的蜡染衣物年代最久,为战国至西汉时期,其作为崖葬陪葬物表明蜡染是日常服饰的装饰手段,可见蜡染使用的普遍和工艺的成熟。其余蜡染文物大部分在新疆、甘肃、青海等干燥地区发行,年代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不等,其质地和工艺显示出物资流通和文化交流的痕迹,反应了从魏晋至唐宋时期中原地区蜡染的使用和交流情况。
    作为蜡缬方式的一个品种,蜡染和普通印染的区别就像是底片和照片的对比,因此可以结合中国印染技术的发展来分析蜡染的形成和使用情况。从考古学发现和现存民族蜡染情况来看,最早的蜡染方法应该是手绘,蜡染工具应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具材料的发明而改进的,可以将自然界的竹条、羽毛等视为原始工具,青铜或铁质的金属蜡刀则为较先进的工具。早期的蜡染如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的几何线纹蜡缬棉布等便是手绘作品,从线条的流畅程度看应该已经了金属工具。随着印染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批量制作印花布的方法,如周代以后出现了凸版印花工艺,就是在木模上刻出花纹,然后蘸取色浆印到织物上,比手绘工艺更为方便快捷。这种工艺在蜡染中也能得到充分利用,不同的是将色浆换成防染剂。如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两件蓝白蜡缬毛织物和阿斯塔纳北区出土的西凉蜡缬绢,由于图案元素单纯,排布较为规律,可以想见这些圆点是有凸版或印模等工具蘸蜡印在织物上形成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scroll to top